新聞報導

全台62個工業區僅3處有處理設施 600萬噸事廢已無處去,台商又回流──政府如何解這道公共政策題?

每日150噸事廢無處去,台南垃圾危機全台最嚴峻

「去年(2021)一般事廢清運費每公斤約8元,今年已經漲到12元。」

台南工業區清除價格暴漲源自事廢終端處理量能不足。台南市目前由中央和地方建設的工業區有11處,一天生產400噸事廢,轄內雖有城西、永康2座焚化廠,但處理完家戶產生的生活垃圾後,僅剩處理250噸事廢的量能。過去,這些多出來無法處理的事廢多委託高雄市代燒,但高雄市長陳其邁去年11月宣布減收外縣市廢棄物後,讓只能「看別人臉色」的廢棄物處理方式瞬間失去平衡,導致台南目前無處去的事廢以每天150噸的速度累加。
台南的事廢長期仰人鼻息,只能讓噩夢不斷重演。焚化爐老舊、量能不足,這個問題無解,「明年價格一定還會繼續漲。」

事廢無處去,但台南的招商腳步卻沒停歇。市長黃偉哲今年6月表示,因應台商回流,預計釋出工業用地近400公頃。台南正在開發的工業區就有3處:新市產業園區、台南市綠能產業園區與七股科技工業區,而攸關台積電用地的南部科學園區台南園區三期(簡稱南科三期)基地開發計畫也正在環評審查。

環保署統計,截至2021年全台已貯存600萬噸事廢,其中台南市貯存了74.7萬噸,僅次雲林縣。囤積的事廢處理不完,大規模招商後勢必持續增加,使得台南成為這波垃圾危機中,全台挑戰最嚴峻的縣市。

問題一:法條如虛設,工業區垃圾多委外清運,卻沒評估處理量能

早在2001年,環保署就注意到事廢問題,修正《廢棄物清理法》(簡稱《廢清法》)第32條,規定新設工業區及科學園區要在區內或區外設置事廢處理設施,現有的工業區或科學園區須在2004年12月31日前完成設置,為的就是讓產出垃圾的事業單位自己負起處理責任。

雖然法規寫得清楚,多年來卻形同虛設,大部分的工業區總以區外處理、委託清運業者將垃圾運出去經濟部轄下62個工業區,目前只有3個工業區設置廢棄物處理設施(桃園觀音、彰化彰濱、高雄大發),專門處理有毒事業廢棄物,其他處理一般事廢的設施並未特別規劃。

即便垃圾處理已經塞車,許多工業區的環評文件仍以「有處理餘裕,建議民間業者處理」闖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和環保署卻未評估區外的垃圾處理量能,台南七股科技工業區正是這個荒謬現象的代表。
七股科技工業區在2009年就通過環評,今年1月開工,但開工3個多月後,外界才赫然發現沒有規劃事廢處理設施,甚至連蓋焚化爐的環保用地都沒規劃。該工業區事廢原規劃至經濟部南區事廢綜合處理中心大發廠及永康焚化廠處理,但目前這2處焚化爐處理量能都已供不應求。

問題二:台南工業區擬增8座焚化爐,時程充滿未定數
 

這個案例凸顯出工業區規劃時對事廢處理的草率,台南近期忙著補破網,端出在柳營科技工業區(簡稱柳科工)、台南科技工業區(簡稱南科工)、南部科學園區台南園區(簡稱南科園區),增設8座焚化爐,預計2025年可新增每日495公噸處理量的規劃。

但這些焚化爐,目前只有南科園區已經走到招標營運焚化爐廠商,進度最快,預計2024年完成,不過收受對象以南科事廢為主,對台南其他工廠幫助有限。其他如柳科工焚化爐還在進行環差審查,能不能走到最後完工,充滿不確定。

近期,台南市環保局事業廢棄物管理科科長王世為為了事業廢棄物去處傷透腦筋,受訪時不禁抱怨:「《廢清法》明定,(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要處置事廢,怎麼會變成我們要來解決呢?」

面對全台事廢處理缺口,環保署規劃趕得上變化?

面對各地方反映事廢清除價格上漲、焚化爐處理量能緊繃問題,環保署廢棄物管理處處長賴瑩瑩接受《報導者》專訪時坦言,今年全台可燃事廢處理量的確有缺口,估計約在20萬噸左右。

她表示,為了填平缺口,環保署盤點已接近完工的處理設施,包括預計今年底運轉的桃園市觀音生質能中心、2024年落成的南部科學園區資源再生中心,以及來自汽電共生、造紙業鍋爐等12個新增處理設備。
「預計明年(2023)就能達成平衡,處理可燃事廢的量能達到190萬噸,產生量也是190萬噸,2025年就可完全去化之前累積的暫存量。」

賴瑩瑩強調,這12個設施都是已完成廢棄物處理業者招標才算進來,其他還未完成環保設施用地變更、或未完成招標者都沒列入,預計這12個設施規劃將陸續在2022年到2025年上線。



 

未來事廢量沒掌握、區域發展也不均,能否平衡供需仍未知

然而,環保署雖有未來新增處理設施的規劃,但卻沒能掌握未來事廢產生量,其中來自台商回流可能新增的事廢量,至今仍沒有數據。

賴瑩瑩表示,曾跟經濟部溝通過未來台商回流可能產生的廢棄物量,「但他們手上也沒有數據說會產生什麼廢棄物、多少量,這不容易推估。」她表示,目前環保署只能以每年2%~3%成長量粗估,未來還會搭配源頭減量、廢棄物分類、廢棄物再利用等措施,因此預計2025年可達平衡,「不過也會用新的廢棄物申報量數據去做滾動式檢討,」也會同步加強工業區要有設置廢棄物處理措施的把關。

「明年量能平衡不代表明年地方上就會感受到量能平衡,(或是)現在大家看到暴漲的清除價格就會回落,」一位不具名的環保署內部人員強調。

他解釋,環保署關注全台的供給與需求量,但垃圾處理會有縣與縣之間的屏障,即使明年全台量能平衡,也要給地方時間去調整反應,「估計還需要1~2年的時間」。

此外,事廢屬性多元,包括廢溶劑、工業汙泥、廢塑膠等,需要的處理設施也不同。台灣焚化爐設計的熱值僅1,350~2,400kcal/kg,但以塑膠為例,熱值就高達4,000kcal/kg,不僅有害焚化爐,也迫使焚化爐必須降低垃圾處理量,但目前環保署統計卻只看焚化爐總量,沒有細緻評估事廢適不適合進廠焚燒。

未來台商回流的廢棄物預估數量,是否像環保署估計得那麼樂觀也有疑慮。經濟部因應台商回流,已鎖定台糖土地,在雲林、嘉義、台南、高雄開發5處產業園區,累計開發面積達410公頃,這還未納入台商進駐其他現有工業區的數量。

落實開發單位責任,政院提3對策

 

環保署雖然是《廢清法》主管機關,但事廢牽涉到許多部會,因此行政院在去年8月到12月,就由政務委員吳澤成組織跨部會會議,每季開會討論處理進度,重點放在如何落實開發單位責任。吳澤成接受《報導者》專訪時,除了短期先解決今年處理量能缺口的問題外,對於未來長遠的事廢處理有3個政策方向。

首先,環保署已經啟動《廢清法》修法,預計在今年底提出草案。目前會增修原32條規定,要求現有的工業、科學園區,應規劃廢棄物處理設施,提出完成設置報告或替代方案;新設者應規劃處理設施用地及設置計畫或處理及管理計畫。

賴瑩瑩補充說明表示,原先業者可以只簡單寫在區內或區外處理,修法後要求更明確提出處理計畫,比如委託哪個廠商處理、要送到哪個地方焚化,而且要定期檢討,目前正在開公聽會,希望今年可以預告。

再者,吳澤成認為環保署要拿出《廢清法》、環評審查的尚方寶劍,督促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積極負責。「如果開發單位沒有落實環評,環保署是可以撤銷許可,環保署要督促工業區,有沒有照審議通過的去執行,」吳澤成說。

第三,目前,經濟部工業局規劃在雲林科技園區、彰濱工業區、台南科技園區設置焚化處理設施,另新國科會在台南科學園區也有焚化爐規劃。其中,經濟部工業區旗下幾座焚化爐都已規劃5年以上。吳澤成表示,環保設施是鄰避設施,推動勢必遇到困難,「這是政府的決心跟執行力,跨部會的專案小組會來追蹤每一個進度。」

資料來源 : https://www.twreporter.org/a/enterprise-wastes-black-market-industrial-district-processing-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