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
-
昆蟲生物科技公司「Blue Protein」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解決人類社會蛋白增量需求
36氪廣東獲悉, 西安布魯普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Blue Protein」)於近期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由熊貓資本獨立投資,資金主要用於技術研發與產能擴張。
昆蟲在自然界食物鏈中本就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作為初級消費者,昆蟲具備極高的轉化效率及營養價值,為自然界提供著巨量的營養供給。
「Blue Protein」創始人兼CEO楊朝傑引用了一項來自2006年4月版美國《生物科學》的資料—— 以昆蟲作為動物營養來源的角度,昆蟲對美國經濟的貢獻價值約為500億美元。“無論是資料發佈的17年前還是現在,人為開發的昆蟲應用主流方向仍是寵物飼料或是食用昆蟲。而昆蟲作為基礎營養源向龐大的動物養殖業提供飼料原料的方向,至今僅僅是起步階段,經過有效的利用放大,我相信能夠產生更大的價值。”
去年“兩會”亦指出“發展生物科技、生物產業,向動物植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
可見,這部分的價值過去極少被人重視,近年來卻獲得高度關注,在全球範圍也快速湧現了一批昆蟲蛋白創業企業。
為什麼昆蟲蛋白應用會有如此轉向?楊朝傑認為,最大的原因在於 目前人類社會的食品體系,已到了必須探索可持續、生產效率更高的蛋白增量時刻。
“以目前的人口總數與食品體系來看,全球畜牧業,包括畜牧業所需的飼料生產佔用了大約80%的農業用地,另外每年有超過2200萬噸海洋捕撈也是為了向動物養殖供給營養原料 。從這個角度看,現有食品體系的上游資源已不存在大幅度的增長空間。” 尤其最近三年,國際糧食價格持續飆升,全球糧食產量預期下降,進一步擴大了糧食危機的影響範圍, 更加劇了人類的蛋白增量需求。
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水研究所(SIWI)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 目前人類僅有20%的蛋白質攝入來源於肉類食品,預計這個比例將在2050年降至5%。 簡單來說,一場人類與禽畜“搶”蛋白的局面正在發生。
如此一來, 新的蛋白增量生產方式自然成為了“救命稻草”, 其中佔用資源更少、總體效率更高的昆蟲蛋白更被認為是比動物蛋白更可持續的替代品。
昆蟲蛋白,為何被看好?
2023年1月12日,國際頂尖期刊《Science》(科學)刊登了兩篇關於昆蟲應用於人類食品及動物飼料的文章,破解全球可持續食物來源困境。
昆蟲是地球上種類最多、數量最多、繁衍能力最強的物種,目前已知昆蟲種類有一百多萬種,佔據整個已知動物種類的75%,估算其陸生總生物量(或集體重量)約為 10 億噸,由於普遍生命週期較短,實際每年為食物鏈供給的總量要遠大於10億噸。龐大的物種數量已形成天然優勢,更重要的還在於昆蟲蛋白生產的效率。
楊朝傑介紹, 任何一種蛋白生產路徑的基礎效率主要由三大方面組成:資源的佔用、轉化率及轉化速度,而昆蟲蛋白在這三個方面均有極高的優勢, 其中一種名為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的腐生性水虻科昆蟲表現最為突出,成為昆蟲蛋白方向的主要代表。
首先是消耗的原料。以黑水虻為代表的腐生性昆蟲能夠以有機固體廢棄物為食,從而減少廢棄物的額外處理成本。在碳排放方面,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資源研究所統計 ,畜牧業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5%,而每生產1kg昆蟲蛋白所釋放的溫室氣體,僅為等量雞肉蛋白生產的1/300、牛肉生產的1/2850。
在水資源的佔用上,養殖昆蟲的耗水量也極低。 每生產1千克精細化飼養牛肉,耗水量近22,000升。相比之下,生產1千克食用昆蟲蛋白的耗水量僅為1~10升。
其次是轉化效率 。據聯合國糧食及農 業組織(FAO),昆蟲具有很高的食物轉化率,以黑水虻為例,每增重1千克,其需要的飼料比牛少6倍,比綿羊少4倍,比豬和肉雞少2-3倍。
最後是轉化速度 。以培育週期較短的白羽雞為例,該物種自孵化到出欄一般需要42天,體重增加30餘倍,而黑水虻自孵化到育肥完成僅需要7天,體重可以增加將近兩萬倍,且在佔用更少的碳排放、水、土地等資源的情況下,昆蟲還能不受週期限制,實現全年生產。
從上游,到覆蓋全鏈條
高效低碳的昆蟲蛋白已然成為尋求蛋白增量的新路徑。 向產業鏈上游走,昆蟲養殖還可以促進餐廚垃圾的消化處理。
在現有的食品生產、加工、流通、消費體系中,三分之一的食物被浪費掉無法有效利用。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統計顯示,全球每年約1/3的糧食被損耗和浪費,總量約每年13億噸。由於這些被浪費的食物仍未能被高效利用,在全球範圍內普遍都需要付出額外的無害化處理。而目前昆蟲可以安全地轉化並利用這部分浪費的營養,甚至還能處理數量更加龐大的人畜糞便。
以最終消費環節產生的餐廚垃圾為例,根據住建部資料, 2021年中國餐飲垃圾產生量為1.1億噸,約30.18萬噸/天。 在餐廚垃圾處理能力方面,自2010年國家啟動垃圾分類試點至2020年底,全國46個重點城市廚餘垃圾處理能力約6.28萬噸/天,僅能消納餐廚垃圾產生量的20%左右,目前餐廚垃圾處理能力存在較大的上升空間。
基於上述餐廚垃圾處理的發展,2013年,「Blue Protein」前期團隊以昆蟲技術作為新型餐廚垃圾資源利用化的技術為發展起點, 在中國、韓國、馬來西亞陸續完成6個大規模昆蟲工廠的“EPC+O”的運行,並為超過50個來自於全球初創企業、農業食品企業、環保企業的昆蟲蛋白項目提供技術諮詢、方案設計。
“這樣的業務模式持續了5年,期間團隊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同時也發現技術中存在的問題導致了行業在全球範圍未能夠形成大規模的工業化養殖,並將昆蟲蛋白的效率優勢釋放出來。”楊朝傑提到。
2018年,正在讀博士的楊逢春進行了一項為NASA開展的科研專案——將黑水虻帶上太空,實現將太空站內產生的有機廢棄物轉化為蛋白的太空生態迴圈倉技術。「Blue Protein」CTO楊逢春提到,太空生態迴圈倉需要全生命週期標準化迴圈運轉能力, 因此黑水虻的每個生命環節的效率都要做到可控、標準化、自動化。
從該專案的技術突破中,楊逢春意識到黑水虻從繁殖育種、孵化培育、育肥增重, 每一個細分環節的標準化控制能力建設,是解決黑水虻大規模工業化養殖的核心基礎, 從而真正實現昆蟲蛋白的效率價值與成本效率優勢。
同時也基於這樣的經驗和技術積累,楊朝傑與楊逢春在2020年成立了現在的「Blue Protein」, 以標準化控制能力貫通黑水虻養殖全產業鏈,作為餐廚垃圾處理與昆蟲蛋白生產、應用的中台,同時也為行業提供全鏈條的軟硬體技術服務。
“最佳的商業化路徑,一定是先ToB”
ToB就是在企業業務中,以企業作為服務主體為企業客戶提供平臺、產品或服務並賺取利潤的業務模式,我們也可以把它稱之為企業服務。
如今在昆蟲蛋白最熱門的應用,莫過於將昆蟲蛋白替代人類食用的動物蛋白或是寵物飼料蛋白。
楊朝傑認為,這樣的趨勢也是由目前昆蟲蛋白的整體技術尚未解決穩定、高效的大規模生產所造成的。
他補充道,對於昆蟲蛋白而言,成熟、高效的應用應該是向飼料生產端的蛋白原料供應,降低蛋白使用成本,將畜牧業佔用的蛋白留給人類。據FAO估計,到2050年,商業飼料產量需要增加70%,才能滿足食品體系對蛋白質不斷增長的需求。據中研網測算, 2022年中國飼料行業市場規模達到13653億元,而到了2027年,這一規模有望接近3萬億元——已達到29137億元的規模。
由於黑水虻蛋白質含量高,可以加工成各種形態,替代目前占生產成本60%-70%的肉類、魚類和豆粕,“粗略計算,此部分現有全球市場達數千億美金”。
楊朝傑透露,「Blue Protein」在2021年已經形成了每年千噸級的昆蟲蛋白產能和供應能力,並且與國內頭部飼料企業建立了供應關係。
除了對全鏈條的拆解與把控,技術也是重要的支撐。楊朝傑補充道,「Blue Protein」團隊與黑水虻技術發源地——美國德州農工大學(Texas A&M University)世界黑水虻之父Jeffery K. Tomberlin教授達成全球戰略合作,除了技術合作共用,還達成了博士聯合培養計畫,公司CTO楊逢春便是該計畫所培養並成為了團隊的主要技術研發負責人。
談及未來關於黑水虻應用價值的拓展, 楊朝傑認為,廣泛應用於農業、醫療、工業的幾丁質、飼料無抗化解決方案所包含的抗菌肽、凝集素及生物潤滑油、化妝油等,都將是今後發展的應用場景。 目前「Blue Protein」要做的是進一步提高技術效率、擴大產能,“形成了穩定、高效的大規模量產,才能使昆蟲蛋白得到更多的應用,進而實現減碳、動物蛋白可迴圈的目標”。
資料來源 : https://36kr.com/p/2130265632484361昆蟲生物科技公司「Blue Protein」完成千萬元天使+輪融資,解決人類社會蛋白增量需求more -
嘉義農場黑水虻養400勇壯雞!會員每月有蛋拿 台北人超愛
目前市面上缺蛋,主要有幾個原因,一是因飼料成本增加,另外氣候異常導致雞的免疫力下降,讓禽流感流行,導致雞蛋的市場供需失衡。吳孟昆表示,他們的雞都是吃黑水虻長大的,因此特別的健壯,目前農場的供蛋狀況非常穩定,不受這波蛋荒影響。嘉義農場黑水虻養400勇壯雞!會員每月有蛋拿 台北人超愛more -
蟲蟲生產蛋白質效率高,法國昆蟲養殖業興起
昆蟲的「換肉率」遠遠高於日常實用的牛羊豬雞,要產生同樣的蛋白質,養蟋蟀比起養牛,飼料只要六分之一,比起養羊也只要四分之一,比起養豬跟雞只要一半,而且牛羊放屁還會排放出很多溫室氣體甲烷,因此要解決糧食危機,以及面對氣候變遷,激進環保主義者很早就提出養蟲是個好主意。蟲蟲生產蛋白質效率高,法國昆蟲養殖業興起more -
全台62個工業區僅3處有處理設施 600萬噸事廢已無處去,台商又回流──政府如何解這道公共政策題?
環保署統計,目前全台已囤積逾600萬噸事業廢棄物(簡稱事廢),正等待消化處理。且在台商回流熱潮下,預估未來事廢只會有增無減。然而,政府對於事廢處理態度消極,至今除了有害廢棄物有專屬處理設施外,一般可燃性事廢並沒有專屬的處理設施。全台62個工業區僅3處有處理設施 600萬噸事廢已無處去,台商又回流──政府如何解這道公共政策題?more -
昆蟲應用於食品與飼料之國外相關法規回顧
昆蟲具有食品及替代飼料的潛力,但除大量生產降低成本外,產品安全是說服人們接受的首要條件,而產品安全是需要建立在以法律規範的基礎上。然而目前各國間有關以昆蟲為食品或飼料的管
理規則變異極大。昆蟲應用於食品與飼料之國外相關法規回顧more -
廚餘不要送進焚化爐 這些「廢棄物」都可以堆肥、發酵、再利用!
生活中有許多廢棄物都是可以製成肥料的有機物質,像是雜草、稻稈、稻殼和家畜與人類的糞尿等。這些廚餘垃圾發酵而成的堆肥富含協助農作物生長的有用物質,比起當成垃圾處理送進焚化爐焚燒,堆肥是更好的資源再利用方式。廚餘不要送進焚化爐 這些「廢棄物」都可以堆肥、發酵、再利用!more -
湄公河資本佈局越南生物科技賽道,投資Entobel飼料公司3000萬美元
近日.越南飼料初創公司Entobel,獲得3000萬美元的投資,其中專注於越南的私募股權公司湄公河資本(MekongCapita)投資了2500萬美元(約5766.2億越南盾),其餘500萬美元(約1153,2億越南盾)由當地資產管理公司DragonCapital投資。湄公河資本佈局越南生物科技賽道,投資Entobel飼料公司3000萬美元more -
黑水虻的體內的抗菌肽可以抵禦各種病原菌
昆蟲體內的抗菌肽是宿主免疫防禦系統的重要成分, 具有分子質量小、熱穩定性好、抗菌譜廣等特點。由於抗菌肽有其自身獨特的化學結構, 因而其作用機理與抗生素及化學藥物不同, 能有效抑殺真菌、病毒、寄生蟲, 而病原體不產生抗藥性, 並能選擇性殺滅腫瘤細胞, 對人畜卻無毒副作用。黑水虻的體內的抗菌肽可以抵禦各種病原菌more -
誓言顛覆滿地垃圾的刻板印象!印度全面禁止一次性塑膠,台灣能辦到嗎?
印度政府正式禁止一次性塑膠的使用,也跟上歐盟的環保腳步,而目前僅有塑膠袋和吸管在特定機關禁止的台灣,未來能辦到嗎?
如果你曾經去過印度(India),離開主要觀光景點、大城市,勢必對城鎮市郊裡的模樣印象深刻──隨處可見的髒污、觸目所及盡是垃圾,就連河川溝渠也有如黑水般發出惡臭,經年累月的丟棄物在環保觀念不全和公德心並不落實的景象裡,只顯得特別難堪且無奈。
但對不少印度人來說,他們早已習慣這樣的光景,面對堆積如山的垃圾,他們早已見怪不怪,反正垃圾隨手丟棄、外人開著卡車一車車來傾倒,在無人可管、無力可管的狀況下,垃圾問題過去在印度只是愈來愈嚴重。
這大部分的原因,除了人們根本上的觀念以外,人口眾多和資源不均等問題,更讓垃圾成了燙手山芋般麻煩。印度碳足跡高、汙染嚴重、垃圾問題難解,都成了印度燃眉之急的環境問題。
大多數塑膠垃圾 僅有極少部分能被回收
就在印度泰姬瑪哈陵北方的亞穆納河,垃圾汙染問題也嚴重。downtoearth
為此,印度當局近日宣布,正式成為一個全面實施禁止一次性塑膠的國家,雖然這個挑戰巨大、影響產業也甚劇,但確實是印度為了解決環境汙染而踏出的重要一步。
《washingtonpost》報導,在全球所生產的塑膠中,只有極小的一部分會被回收再利用,大多一次性塑膠會被丟到垃圾掩埋場、河流或海洋中,而基本上都是跟著垃圾一起被燒毀,成了許多發展中國家空氣汙染的主因。
專家坦言,這些塑膠被製造出來,通常只會被使用一次,但要塑膠完全降解的時間可能長達百年。根據聯合國的估計,直到2050年,全球的塑膠垃圾將會高達120億噸之多。
塑膠在印度幾乎是無所不在,它堆積在路邊、漂浮在水溝上、嚴重堵塞排水系統,根據澳洲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塑膠生產國,僅次於美國(USA)和中國(China),只是印度的回收和垃圾處理能力,卻是最低的。
2018便著手起步 如今正式施行
在印度,海岸線基本上都是垃圾堆滿的狀況。Rajanish Kakade
印度對於一次性塑膠的禁令,其實從去年開始就野心勃勃的在規劃,而且政令最早宣達的時期,是從2018年就開始。雖然政策會因此衝擊許多相關產業的工作機會和收益,而且還突然受到疫情的攪局,但印度有關當局依然決定徹底施行。
當時,印度總理莫迪(Modi)就強調,「我們今天做出的選擇,將決定我們會有著什麼樣的未來。」
莫迪說,「每個人都有責任確保追求物質繁榮背後的代價,不應該危及我們的環境,」此外,印度政府還參加聯合國的「清潔海洋運動」,該運動使全國動員清理7500公里之海岸線,以及協助研究海洋塑料的侵害。
這些被禁止生產、製造、進口、銷售的一次性塑膠,包含塑膠餐具、塑膠餐盒、冰棒棍、香菸包裝和糖果、餅乾等透明封膜等;雖然最普遍、最常見的塑膠袋並沒有被禁用,但當局已修改法規要求所有的塑膠袋製造商需增加厚度,並規定塑膠袋要重複使用。
此外,一些用於消費食品的塑膠包裝,如寶特瓶、鋁箔包等雖然被排除在禁令之外,但製造商的任務是確保提升其商品回收再利用的程度。
「塑膠是窮人的商品」 自然保護有待共同努力
寶特瓶雖不在一次性塑膠的禁令上,但回收成效將被嚴格監督。asia.nikkei
專家表示,禁令只是第一步,之後還必須進行更嚴格的長期執法。「反對塑膠污染運動基金會」創始人阿努普(Anoop Srivastava)表示,「塑膠很便宜,而且是窮人的商品,因此這樣的行動需要維持多年的努力,但長久下來對自然環境的幫助是極大的。」
他分析,隨著塑膠禁令的生效,一些合法的製造商可能會因此關閉,但非法、私下製造的工廠更有可能會湧現來違法接單,因此政府必須保持警戒,地方政府機構也得落實執行,違規者將面臨罰款或牢獄之災。
然而,塑膠製造商表示,印度政府並沒有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進行轉型,而要在短短的一年內就把原本行之有年的營運模式轉變,更是一大難題,成千上萬個工作機會岌岌可危。
印度塑膠製造協會主席基蕭爾(Kishore Sampat)說,「對這麼多公司來說,要改變他們的產品、改變生產線機器,並訓練員工熟悉新技術是非常艱鉅的任務,更不可能在一年之內完成。」
根據統計,此項禁令將會影響全印度超過8萬家製造一次性塑膠的工廠,並導致超過數10億美元的損失。
身為發展中國家,印度在這個全球脫離塑膠的運動中佔有一席之地──中國已宣布將在2022年底前逐步淘汰塑膠袋的使用;加拿大(Canada)一次性塑膠禁令將於12月生效;雖然美國沒有對一次性塑膠的全面禁令,但部分州如加州、紐約州都限制了塑膠製品的使用。
歐盟早已施行禁止一次性塑膠法令
一名印度居民正在溝渠內撿拾還可用的物品。ERTYO5
早在2019年,歐洲議會便以壓倒性的560:35票數,贊成禁止使用一次性塑膠,這當中,包含咖啡最常使用的咖啡杯、攪拌棒,以及餐飲不可或缺的餐盒、餐具等,加上保麗龍、吸管等,2021年全面生效,且適用於所有歐盟國。
根據歐盟統計,在歐盟國家內,每年會產生高達2500萬噸的塑膠垃圾,但一年內可以回收的塑膠,卻僅僅不到1/4,是塑膠貽害地球的最關鍵原因。
此外,這禁令中還包括了塑膠減量的目標,其中一項是到2029年,寶特瓶必須達到90%的回收再利用;而最常出現在海洋的10項塑膠垃圾也必須減半,包含保麗龍、塑膠飲料瓶罐、塑膠袋、鋁箔包、漁網、玻璃瓶等,期待動物及環境受到的傷害能降到最低。
來源: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EXM76aQ?utm_source=lineshare
誓言顛覆滿地垃圾的刻板印象!印度全面禁止一次性塑膠,台灣能辦到嗎?more